查看原文
其他

政策解读 | 2030年前达峰行动方案

环联资讯 2022-07-0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老汪聊碳中和 Author 低碳老汪



















在距离26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不到一周的时间里,我国已经连续发布了双碳政策“1+N”体系中的“1”和“N”中最重要的达峰方案。


COP26前这么密集的发政策文件,要说跟COP26没关系那是没人相信的,这些个文件都将成为COP会上中国重要的谈判筹码,说不定剩下这几天还要整几个文件出来为今天的谈判做准备,甚至有些王炸可能要留到谈判桌上视情况出牌。这倒是让我对今年全球最高级别的谈判大会更加期待了呢。

回到主题,我们还是来看看这个《方案》吧,首先我们要注意题目的用词是,2030年前达峰。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如果到2030年才达峰,那么目标是不算达成的,虽然里面有很多指标都是到2030年达到多少多少,但不代表这是达峰时的指标。因为根据我党风格,那至少要提前1年达峰的,所以2030年的指标并不是碳达峰时的指标,应该是达峰后开始下降的指标了。据我个人无根据、无责任判断,中国大概率在2028年达峰。

十大行动的顺序讲究

《方案》里面列出了“碳达峰十大行动”,这十大行动可以说是这个方案最核心的部分。注意,这十大行动的顺序可不是随便列出来的,我们基本可以理解为按照实现碳达峰的贡献度来排名的。我们来看看这十大行动的顺序:

1.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2.节能降碳增效行动
3.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
4.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
5.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
6.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
7.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
8.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
9.绿色低碳全民行动
10.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等

其中第1条是能源的低碳化,第2、6条主要是能源资源节约,第3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4、5条主要是电气化,8属于增加碳汇,剩余的为辅助行动。从顺序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实现碳达峰最重要的依次为能源低碳化、节能和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吵得火热的氢能和CCUS在任何一条中都未单独列出,氢能只在交通领域点了一下,二氧化碳只做示范工程,其它提到的地方只与研发有关。

这与我之前的观点一致,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要经历很多阶段,但目前的阶段重点还是在新能源、能效提升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氢能和CCUS属于成本高且技术不成熟的深度脱碳技术,在比较容易减排的领域还没大幅减排的情况下,这些技术都会往后靠,但这不代表它们不重要,它们大放光彩的时候还未到。


另外方案通篇没提非二氧化碳减排,因为我们的“碳达峰”和“碳中和”中的两个碳代表的意思是不一样的,“碳达峰”是专指二氧化碳,“碳中和”中的碳则指的是温室气体,所以在1+N中的1有提及非二氧化碳减排。

我们再来看看各行动方案的亮点

1.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能源的低碳化是最重要也是篇幅最多的一条,亮点也是多多。
   
- 逐步减少直至禁止煤炭散烧。

这一点看起来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但实际上要完全禁止散煤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散煤基本用于民用、工业小锅炉和窑炉,其中工业口目前通过集中整治后得到很好的控制,但还有近2亿吨的散煤是民用的,大部分用于农村地区取暖,这涉及民生的问题,弄得不好就会出民怨,这肯定是不希望出现的。前几年农村地区强制煤改气因为价格太贵导致居民用不起挨冻就是个典型的反面例子,这禁了散煤后,又打算用什么来补位呢?难不成还是天然气?

- 风光热综合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

不知之前有没有这样的提法,反正我是第一次听说风光热综合能源这一提法,所谓光热发电,就是是将比较集中的太阳光能通过传递介质转化为热能,然后再转化为电能的技术。其发电的原理跟传统的火力发电相同,只是制造蒸汽的热量来自太阳能而已。

目前因为这种发电技术发电成本在千瓦时1块以上,跟光伏和风电完全无法竞争,所以不看好,但是它有非常强的两个优势,一是自带储能,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发电,二是启停响应速度远高于传统的火电,所以是最好的调峰电源。随着新能源电力占比逐渐扩大,这种技术的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所以我在想《方案》把风光热放到一个等级,是不是光热发电是不是要开始真的要发光发热了?


还有一点,《方案》中提到的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达12亿千瓦以上,这一条是很早就有的目标,之前的解读几乎都把太阳能当光伏来解读,但《方案》把这风光热放一起,是不是代表这12亿千瓦也有光热发电的一(大)杯羹呢?

- 油气消费的控制

关于油气消费,《方案》给的定位是保持在合理区间,从这个描述来看,并不能看出未来会继续增长还是会减少,我估计这取决于零碳油气燃料技术的进展。相关替代化石油气的技术中,用“大力”两字修饰的是“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和“可持续航空燃料”这两种技术,没有提到氢气。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的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生物燃料不是生物质燃料,它就是地上长出来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关于这部分,有机会我会单独开一篇来讲。至少从《方案》来看,对于这块是大力支持的,未来可能会对中国的双碳目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电网储能指标

   “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左右,省级电网基本具备5%以上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这个目标属于首提,所以拿出来说一下。值得一提的是,这3000万千瓦的储能是单指发电配电侧的储能?还是指全网的储能,新能源车的电池有没有算进去?

2.节能降碳增效行动

从节能在《方案》中的排名可以看出,当前阶段,比起那些花里胡哨的零碳技术,节能才是当前减排阶段的主力手段之一。虽然是主力,但因为这是已经持续了很多年的工作,所以在这一节还找不出什么亮点,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居然点名数据中心的节能降碳。最近也是奇怪,我走到哪都在提数据中心的节能降碳,难不成是之前挖矿把数据中心的能耗和碳排放给挖火了,引起高度重视?

3. 工业领域达峰行动

工业领域虽然都涉及节能和新能源利用,但这个部分主要还是在讲产业结构调整,没有什么措施是比关停减排来得更快的了。在这里条里重点点名了钢铁、有色、建材和石化四个行业。不用说,清一色产能过剩且高排放的行业,这些行业就是要通过直接去产能加速达峰,甚至可能部分产业已经达峰开始下降。

虽然点了这四个行业,但在对待的态度上还是有所不一样。钢铁和建材是“严禁新增产能”,有色是“巩固化解电解铝产能”加快“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石化是“严格项目准入”,合理安排建设时序。这说明前三基本就直接通过控规模来达峰并下降,石化还给稍微开点口子。

比较遗憾的是,这几个行业是最好提出达峰年份的,但是没有在里面体现,整条唯一量化的东西就是“到2025年,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吨以内,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


4. 城乡建设达峰行动

这一条里面除了常规的措施以外,有两个新的相关管理措施值得注意,一是提到要制定建筑拆除管理办法,注意这个不是既有的建筑物拆除施工管理办法,而是对于建筑拆除这件事进行管理的办法,里面可能涉及到哪些建筑可以拆,而哪些建筑不能拆,不会像现在可以随心所欲地拆了建建了拆。

从全产业链碳排放角度讲,建筑领域碳排放占我国总排放40%以上,主要的高能耗行业如钢铁、建材、石化等都是建筑领域的上游排放,如果能够降低我国建筑物的拆迁率,将会大幅降低整个产业链的碳排放。

二是要逐步开展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能耗限额管理已经普遍用于高能耗行业,能耗限额一般分为限定值、准入值和先进值,如果你的能耗高于限定值,可能就不允许你开业了。目前在网上能查到有北京和广州已经发布了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但并不是强制标准。《方案》中提了这一点,预计可能会在公共建筑中推能耗限额强制标准。

另外要提到一个重点:“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这是硬指标,干货中的干货,这几个数据代表着千亿级的市场,干光伏工程的可以跑起来了。

5. 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

 交通领域的量化指标是《方案》里面量化指标最多的领域,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研究。

“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国家铁路单位换算周转量综合能耗比2020年下降10%。陆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

交通领域是我国碳排放增速最快的领域之一,所以虽然这里面提到是2030年前达峰,跟全国总体的目标保持一致,但这是一个亮点,因为据我猜测,交通领域应该是倒数第一或者第二达峰的领域(跟建筑领域竞争),所以,如果交通领域能在2030年之前达峰,那么全国的碳达峰早个一两年肯定是没跑了。

“到2030年,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0%。”这个比例看起来非常大,但是这里面需要对绿色出行进行一个定义,一般我们从直观来讲,采用大众交通是绿色出行的一种方式,电动车和(绿)氢能车应该也会纳入绿色出行范畴,而传统燃油私家车肯定是不会纳入的。而关于这个比例的现状是多少?70%的目标算不算强力?在没有基础数据的情况下很难判定。

我在网上粗查了一下,2020年北京的绿色出行率已经达到了74%,而在2018年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入推进绿色交通发展的意见》中居然提到2020年大中城市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以上。按照这个《意见》的说法,可能我们已经实现了70%的这个比例,那《方案》再提这个比例就不大对了,或许这两个文件中对于绿色出行的判定方式不一样?

关于《方案》对充电桩的描述,是“有序推进”,但是“1+N”中的“1”对充电桩的描述是:“加快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换电网络体系”。这个“1”里面的“适度超前”到“N”里面就降格成了“有序推进”,不知道是我的理解有误还是两个文件之间没有很好衔接。

我们知道充电桩属于电动车的上游,市场信号的传导会有些滞后。两者又是属于相互正反馈的一个关系,充电桩足够多的情况下,会正面刺激电动车的销售,电动车销售越多又会正面刺激充电桩的发展。目前电动车的数量特别是非一线城市的数量是不足以支撑充电桩的盈利的,这又直接导致用户不愿意选择电动车,导致电动车的渗透率增长缓慢。

而目前对于电动车领域可以说是红得发紫的领域,各路资本都已经一头扎了进来,在未来几年内,中国的电动车产能将会大幅增加。而因为市场信息的滞后,对于充电桩领域却是不愠不火,等过两年电动车的产能释放后,按照现在的充电桩的发展速度,充电桩一定会成为电动车发展的瓶颈。所以,我倒是觉得,既然已经能够预测未来电动车会大爆发,那么适度超前建设充电桩是有必要的。

6. 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

这一条也是量化数据比较多的一条,其中包括:

“到2025年,大宗固废年利用量达到40亿吨左右;到2030年,年利用量达到45亿吨左右。到2025年,废钢铁、废铜、废铝、废铅、废锌、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9种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达到4.5亿吨,到2030年达到5.1亿吨。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健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0%左右。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5%。”

其中特别提到了“推进退役动力电池、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叶片等新兴产业废物循环利用”。这几个东西都是新兴产业的废弃物,所谓新兴产业,就是现在这些个东西的废弃物还不够多,不够支撑整个回收产业的利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新兴产业的设备将会大规模退役,届时就会有利润,甚至是高额利润的产生,目前干这一行的还不算多,相对于其它行业已经成熟的资源回收产业,新兴产业的废弃物循环利用是一片蓝海。

7.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

这一条我们看到了包括“可控核聚变”在内的各种高科技技术,这些技术可以说都是处于研发阶段,未来怎么为双碳服务不好说,但就我看来,至少在达峰之前,绝大部分提到的技术都不会大规模开展应用。

在这一条的双碳人才培养中,对双碳人才进行了细化,包括:“新能源、储能、氢能、碳减排、碳汇、碳排放权交易”,其中“新能源、储能、氢能”在高校里是找得到相应学科的,而“碳减排、碳汇、碳排放权交易”是基本没有的,在未来的高校里面可能会涉及到相应专业的出现,其中我认为这里面的“碳减排”应该更改为“碳管理”更合适。毕竟人家人社部发布的职位叫做“碳排放管理员”嘛。

另外在一条里特别点名要“建设一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其它的领域都没说,估计是意识到储能是现在当前双碳实施路径的瓶颈了?

第8条和第9条跟“1”的内容差不多,这里跳过。

10.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

这一条有两点可以说一说,一是强调了达峰方案要“坚持全国一盘棋,不抢跑”,估计这个“不抢跑”可能真会劝退一些打算抢跑的地区。但如果真是全国一盘棋了,又怎么去调动各地区达峰的积极性呢?

另外在这一条提到了要开展100个“达峰试点”地区和园区的建设,并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对试点城市和园区给予支持。我相信已经有很多地方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大约在10年前,中国曾经搞过低碳试点地区的建设,怎么说呢?有那么点虎头蛇尾。

那些成功纳入低碳试点的地区提的目标后来大多没有进行验收评价。等于说拿到试点就是拿到一个荣誉和少量的资金,真正有没实施低碳倒不重要。估摸着这些低碳试点大概率会成为未来的碳达峰试点,但愿这次不要像之前的低碳试点那样虎头蛇尾。另外咨询机构可以顺着低碳试点的名单顺藤摸瓜去跑业务了,一跑一个准。

虽然后面还有一些内容,但我想关于《2030年前达峰行动方案》就解读到这里吧。昨天又发布了重磅的CCER用于全国碳市场履约的通知,这个通知让一些人走向了财富自由,今天又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可谓重磅连连,应接不暇。现在距离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只剩3天时间,气候大会前中国这么密集的行动可谓前所未有,总感觉今年的气候大会有大事发生,有可能这些“重磅”都只是气候大会的开胃菜。让我们一起静待今年的气候大会,以及会不会真的有大事发生吧。
来源 | 老汪聊碳中和
作者 | 低碳老汪
编辑 | 匡宋尧


精彩回顾

重磅 | 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附全文图解!

对三个“绿帽子”环保指标的疑问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发展!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